节选自:家长思塾 美言
青春期躁动、叛逆,家长都说青春期的孩子最难管,实际上青春期也是生命力最旺盛的阶段,一切都是欣欣然,充满向上力。
青春期是什么,从时间纬度讲,是成长的转折过渡阶段,是童年的尾声,成年的起始。经历这个过程,我们的心智逐渐成熟,自我意识增强,处事能力越来越接近成人。
这个阶段的孩子,既非大人,又非儿童,原来的孩童世界已被打破,新的成人世界又尚未建立。因此,他们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冲突。比如,生理成熟提前和心理成熟滞后的矛盾;独立意识增强与实际能力偏低的矛盾;渴望他人理解,但又心理“闭锁”的矛盾等等。总之,各种冲撞、压抑、拧巴、迷茫、不知所措,排山倒海,应接不暇。
这就是青春期抑郁、焦虑的根源。
因为孩子的理性分析、认知判断能力还没有建立完备的系统。当上述各种情绪找不到出口,孩子们看不到方向,精神上背负重荷,抑郁焦虑就来了,短则表现为抑郁焦虑状态,长期就导致抑郁症、焦虑症,伴随生理不适症状,比如,失眠、心慌,有不真实感等等,恢复难度大,恢复时间长,常常需要专业机构干预。
这并不难理解,打个比方,你只能背50斤的包裹,现在天天让你背300斤,会不会垮?同理,我们的神经系统对于情绪压力的承载也是有限度的,长期超负荷,必然会压垮我们的神经系统,各种身心不适症状就会表现出来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崩溃了。所以,青春期的抑郁(症)、焦虑(症)是结果,而不是原因。
我的青春期焦虑集中爆发在高中阶段。我记得,高二期末考试将近,失眠一周,越想睡越睡不着,痛苦异常。回想起来,历历在目。晚上早早下晚自习回宿舍培养睡意,等到其他小伙伴回来,听着他们洗漱吃夜宵上床呼吸渐沉,夜幕来临,而我,却还是醒着,那种烦躁、恐惧、辗转反侧、不知所措……难以言状,白天走路则像踩棉花,上课除了走神还是走神,恍惚度日。言语上,也经常顶撞爹妈。
坚持完期末考试迎来暑假,情况并没有好很多。那个时候全然没有意识到是焦虑症或者抑郁症,压根就不知道这些概念。爹妈觉得我胃口不好,精神不振,还找了中医配了中药,调理胃口。
自然是没有什么用滴。精神恍惚一直持续到新的开学,第一次月考,Duang!数学43分。这意味着什么?我整个上学生涯的最低分记录?!
自从上学,我就是好学生,是亲戚朋友眼中那个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懂事、听话、学习好。后来回想,或许正是这个“好孩子”的标签让我长期背负了压力,凡是违背“好孩子”的行为举止都不可以,不能放飞做自我。而高中时期,学习压力又特别大,各种心理负荷集中爆发,终于压垮了青春期稚嫩的小脊梁。
我是怎么好的,那时候没有意识,也想不到去看什么心理医生。我的不适状态前后延续了半年多,影响学习那是一定的。我想我还是要感谢父母和老师,同时也要感谢自己。
一方面老师和父母没有施压,班主任找到我爸妈,说,我知道这个孩子,肯定是有些什么情况,你们不要给她压力;父母当时也意识到健康才是最重要的,高考的重要性已经退后(至少他们表现如此,内心焦急并没有让我感受到),在那个关键的暑假,别的同学应该都是学习了,我妈带我出去游玩了一个暑假;另一方面,我不断适应着不适症状,并慢慢告诉自己,生活中总有起伏高低,谁又是一帆风顺的呢,或许大街上的他们都跟我一样,也经历着艰难,只是他们没有说。不再对抗,选择接受,慢慢随着时间流逝,不知怎么就好了。
后来大学期间和同学闲聊,发现这不是个别现象,也有其他同学高中时出现过类似状况。
所以,孩子在青春期的“不正常”恰恰是正常的,而家长对抗式干预和说教式叨叨是最没有价值的。家长的抱怨甚至责骂只是添乱,只会将自己的焦虑传递给孩子而让他们的焦虑进一步加剧。
在孩子最艰难的成长期,作为最亲近的家长能做的,就是和孩子在一起,告诉孩子,你理解他/她,并会一直和他/她在一起,与孩子共情,一起走过艰难,共同成长。
★要理解、接纳孩子。孩子出现的一系列身心变化,孩子自己也是始料不及、难以控制,此时特别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接纳。千万不要看到孩子的某些变化,或者发现孩子的反常行为就大呼小叫、惊慌失措,更不要打骂训斥,横加指责。否则,只会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,增加与父母的隔阂。家长都是爱孩子的,正是在艰难的时候,考验家长爱的能量和方法。
★要信任孩子,做孩子的朋友。青春期孩子的最大愿望就是渴望尊重、渴望独立,希望别人把他们当成大人,平等相待。这就要求家长要转变角色和教育观念,改变居高临下、命令式的单向教育为平等、探讨式的双向教育。从单纯关心孩子的生活起居转变到指导孩子的发展和成长,努力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。据调查,90%以上的青少年有了苦恼后不是向父母和老师诉说,而是找朋友倾诉。那些顺利、平稳度过青春期的孩子,大多具有良好的家庭气氛与和谐的亲子关系。
★要科学对待,相信专业。如果孩子的症状比较明显,有极端举动,或者不适感非常明显,要积极寻求专业的干预和治疗。千万不要有“病耻感”,这已经是“常见病”,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疑难杂症,大可寻医问诊,而且现在也治疗有方。
最后,还想提醒两点,一是,要做学习型家长。家长不是心理学家,遇到问题也会挠头心焦,没关系,可以学习!当你知道,青春期青少年的大脑中,负责控制感情和冲动的神经尚未发育成熟,这是他们易冲动的原因,你还会情绪失控吗?另外,越来越觉得,实用心理学应该成为一门基础性课程,在我们的大学或者更早阶段成为必修课。这是生活基本技能,不止孩子需要,成人也一样需要。
还有一点,我们看到所谓青春期问题,实际很多问题的起源并不在青春期,而在更早时候,在我们平时的教育中,在孩子成长的每一步,只是集中在青春期爆发。所以,教育的根本,功夫在平时,平日里多用心,用对心,青春期破坏性的爆发力度就会小很多。 |